不同色散条件下的特征选择方法,稳定性挺不错,适合高维数据挖掘场景。仿真参数配得蛮全,从激光器线宽到频偏、CD 都考虑到了,挺贴近真实系统环境。用的是VPI 仿真数据,CD 跨度从100ps/nm
到800ps/nm
,偏振+色散的组合场景挺典型,拿来测算法抗干扰能力刚刚好。
用的是CMA 蝶形结构来搞均衡+偏振解复用,FIR 用了21 抽头
,步长设成0.003
,稳定收敛,响应也快。频偏上走的是四次方频偏估计,组大小M=500
,兼顾了实时性和精度,挺实用的配法。
配合的是 V·V 相位估计,组大小N=8
,噪声强也不容易抖,比较稳。系统 BER 也给了表格数据,有实测参考,能直接看效果,不用自己先试一遍。哦对,频偏场景还可以看看这篇频偏估计+特征选择的方案,跟这个仿真模型契合度蛮高。
这篇关于特征选择的文章也值得一看,里面有些抗干扰思路和这个仿真环境搭配起来效果还不错。如果你平时做高维数据,尤其偏通信信号方向,这两篇结合起来用,效率能提不少。
建议你试试看自己仿一套 BER 数据,调一下 CD 参数(比如从100ps/nm
扫到800ps/nm
),观察下不同算法的鲁棒性差异。嗯,记得控制好频偏模拟,不然影响判决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