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其实挺有意思的,是它的发生路径和强度变化。你可以发现,江淮气旋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但生成的强度却在上升。通过小波,气旋的频数变化还有的周期性,尤其在春季和每年 4 月,活跃度最高。值得注意的是,气旋源地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区域,像大别山、淮河上游等地方。嗯,如果你对气候变化、数据有兴趣,这个研究报告了多有用的信息,算是挺深入的了。
江淮气旋气候特征分析2013年
相关推荐
南大洋夏季气旋的统计特征分析 (2007年)
为增进对南半球夏季气旋及其爆发性气旋的理解,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1°×1°FNL格点资料,对2004至2007年三个夏季(12月、1月、2月)南大洋地区外的气旋位置及路径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发现1月份是夏季气旋和爆发性气旋发展的高峰期,55°S至70°S为气旋分布的主要区域,特别是南美洲东部和南极半岛附近。爆发性气旋更倾向于在澳大利亚大陆西南50°S至60°S生成。研究还指出随着季节变化,气旋的位置呈现向更高纬度的趋势。大多数气旋路径为东-东南方向,而爆发性气旋则通常表现为东北移动。南大洋夏季气旋平均生命周期约2至6天,水平尺度平均约1000公里,而爆发性气旋的持续时间通常更
统计分析
16
2024-08-18
鞍山1951―2005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007年
1951―2005 年的鞍山气候数据代码,用的是小波、线性趋势和滑动平均这些老牌利器,搭配统计图做起来还挺直观的。是气温日较差、初霜终霜这些指标,能帮你快速跑出趋势,适合做农业、生态、城市气候类项目。
逐日数据的气温距平做得蛮扎实,适合你拿去做对比。比如你要搞个“过去 50 年降水变化趋势”的小论文,这套数据结构就还挺好上手的,变量分类也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像积温、透雨这种容易被忽视的指标,它也考虑到了,做农业相关研究的可以重点关注下。用Python配合这些老数据做气候建模还挺合适,像文章中提到的短期气候实习代码就挺配的。
不过数据跨度长达 55 年,建模时你要注意格式统一,早年数据得自己清
统计分析
0
2025-07-01
黄山云海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2005年)
利用黄山气象站1956~1995年的4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黄山云海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云海与测站温度、湿度、降水和风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黄山年平均云海出现次数为223.85次,年际差异显著,最多的年份达到370次,最少的年份仅有105次,且存在准12年周期的低频变化。每个旬内出现大于等于8成云海的日数与测站逐旬平均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89(-0.83),与逐旬平均相对湿度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0.61)。此外,黄山云海的形成通常伴随前一天或当天的降水事件。研究还统计分析了各月大于等于8成云海与风的关系。
统计分析
12
2024-07-13
东亚地区南北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特征分析(2011年)
利用1953至2007年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系统分析了东亚地区南方和北方气旋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南北气旋的活动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全球气候年代际跃变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初,北方气旋的活动频数发生了显著变化。月际分布表明,北方气旋在5月份频数最高,而南方气旋则在8月份达到峰值。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呈现出蒙古国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北部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夏季,南方气旋则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研究还发现,南北气旋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格局密切相关。
统计分析
20
2024-08-22
海南岛西部气候特征分析(1951-2003)
海南岛西部气候特征分析(1951-2003)
海南岛西部地区气候温暖,多年平均气温为24.8℃,但年温差较大,达到16.1℃,冬季气温波动明显。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多年平均降雨量967.5 mm,冬季降雨稀少,导致旱季较长。干燥度分析显示该地区属于半干旱气候区。此外,海南岛西部风力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4.6 m/s,冬季大风日数较多。
统计分析
26
2024-04-30
2013年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宏微观特征分析
利用2009年春秋季间河北省17次飞机宏观观测资料及相应的PMS云微物理探测数据,经过回放处理、筛选和计算,统计分析了河北省降水性层状云的物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降水性层状云主要由Ns、Sc、As等多层云系组成,并常伴有干层结构。云底平均高度为2002米,过冷层厚度为1106米,0℃层高度为3811米。在微物理方面,云滴数浓度平均为54.6 cm-3,平均直径为8.64 μm;云粒子浓度和尺度均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此外,统计计算显示,液态水含量达到0.13 g・m-3,远高于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
统计分析
14
2024-08-02
我国北方海域热带气旋气候影响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1949年至1998年影响我国北方海域(北纬35度以上,东经125度以西)的热带气旋,并根据其移入路径将其分为六种类型:
西北路径:气旋从南海或菲律宾海生成,向西北移动影响我国华东、华北地区。
东北路径:气旋从太平洋生成,向东北移动影响我国东北地区。
东路径:气旋从太平洋生成,向东移动影响我国山东半岛和华北地区。
南路径:气旋从南海生成,向南移动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西南路径:气旋从南海生成,向西南移动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西路径:气旋从南海生成,向西移动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地区。
每种路径的热带气旋都有其独特的影响特征和环流背景,本研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统计分析
12
2024-05-12
吉林省雨凇气候特征与天气分型分析2013
吉林省的雨凇天气分型代码资源还挺值得一看的,尤其是你要做气象类可视化或地理气候相关研究的时候。用的是 1980-2007 年 11 个观测站的数据,统计方法不算复杂,但结果蛮有意思的,比如丘陵和长白山迎风坡一带是雨凇高发区。
四种天气分型的总结也挺清晰的:低压后部型、高压前部型、低压南部型和低压型。每种类型都配有对应的大气层结结构,对于做天气系统模拟的你来说,还蛮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提到吉林这边和南方雨凇不一样,没有融化层这一点,挺有意思吧?
嗯,还有一个亮点是结合了地面形势,不是单看温度或湿度。你要是做的是风场、湿度、地形这块联动模拟的,就能用上这些分型结构来设定条件。想要试试用Python
统计分析
0
2025-06-16
江西持续性强降雨的气候特征与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2013年)
短期气候的 Python 代码挺适合刚入门气候数据的同学用来练手的。数据读取、绘图、环流特征这些都整合好了,结构清晰,注释也比较友好,关键是运行也不费事,直接就能看到结果。
逐日降水的部分做得比较实用,比如提取特定时段的强降水事件,用了循环+阈值判断逻辑,像这样:
for i in range(len(precip)):
if precip[i] > 50:
heavy_rain_days.append(dates[i])
嗯,用起来还挺直观的,适合快速做个统计图出来。
环流特征这块用的是 NCEP 再数据,结合了 500hPa 高度场和风场图层,流程走的是xarra
统计分析
0
202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