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TAIL 的 OMP 算法 Matlab 代码真挺实用的,是你要对抗样本或者做图像降噪这类任务时。它结合了 Python 和 Matlab 两个世界的优势,API 也写得清楚,配合 MNIST 数据集直接上手。denoiser.m
这个文件用到了ompbox10,图像去噪效果还不错,简单改改就能跑自己的数据了。
CuRTAIL OMP算法Matlab实现
相关推荐
MATLAB实现的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
在压缩感知的稀疏重构中,广泛应用的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的MATLAB程序,源自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沙威老师的开发。代码附有详细注释,便于读者理解和使用。经过测试,程序可正常运行,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算法以及压缩感知和稀疏重构的相关知识。
Matlab
7
2024-11-03
压缩感知OMP框架MATLAB实现
压缩感知的 OMP 框架,沙威教授这套还挺有代表性的,适合你快速上手。用的是小波变换+OMP 重构算法的组合,整体逻辑清晰,matlab代码也不复杂,适合拿来直接跑一跑。代码里用的就是经典的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你可以理解为“从一堆特征里一步步选出最相关的”,挺像组装积木,每次搭一块,逐渐拼出原信号。跑一遍就能看到怎么从稀疏采样恢复完整信号,直观又有成就感。小波变换也别怕,简单说就是把信号拆分得更细,让原本复杂的东西看起来更规整,方便压缩和重构。像图像压缩、医学成像、无线通信这些场景都在用。如果你平时就用MATLAB,那这个框架简直不要太适配。跑个 OMP 仿
Matlab
0
2025-06-24
匹配追踪算法OMP的Matlab代码
实验中常使用的匹配追踪算法OMP的Matlab代码子程序,非常实用。
Matlab
15
2024-08-10
压缩感知利器:OMP算法源码解析
这份压缩感知OMP算法源码,简洁易懂,专为初学者打造,助你轻松理解算法精髓,快速上手实践。
Matlab
11
2024-05-28
基于MATLAB的OMP算法与L2正则化随机生成树近似实现
OMP算法MATLAB代码 - L2正则化随机生成树近似
在该存储库中,您可以找到RTA算法和改进的推理算法的相关代码。RSTA算法通过L2范数正则化中的随机生成树近似,实现多标签结构化输出预测。
代码开始与编译
请从MATLAB函数run_RSTA.m入手检查RSTA代码。在编译代码之前,请确保您具有支持OMP的gcc编译器。
推理功能基于C中的OpenMP库实现,支持对多棵树进行并行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编译C函数(请注意,您可能需要更改gcc编译器的路径):
mex compute_topk_omp.c forward_alg_omp.c backward_alg_omp.c CFLA
Matlab
8
2024-10-31
基于矢量化的压缩感知OMP算法
OM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字典矩阵D(也称为过完备原子库)中选择与信号y最匹配的原子(即某列),构建稀疏逼近。然后将剩余残差减去所有已选择的原子组成的矩阵在空间上的正交投影,得到下一步的信号残差。随后,继续选择与信号残差最匹配的原子,反复迭代。信号y可以由这些原子的线性和,加上最后的残差值来表示。如果残差值在可以忽略的范围内,则信号y即为这些原子的线性组合。OMP分解过程实际上是依次对所选原子进行Schmidt正交化,然后将待分解信号减去在正交化后的原子上的各自分量,即可得到残差。
Matlab
14
2024-07-14
OMP_Algorithm_Optimal_Solution_In_Sparse_Representation_MATLAB
OMP算法(MATLAB)稀疏表示中用来求最优解。这个方法相对较好,并提供了相关的demo。
Matlab
8
2024-11-01
omp算法matlab代码-DPCP-UoH学习超平面联合的双重主成分追求
omp算法matlab代码DPCP-UoH论文代码“AISTATS 2021的学习超平面联合的双重主成分追求:理论和算法”综合实验已在MATLAB R2018b中测试通过。RSGM_demo.m生成了图2,展示了具有不同几何递减因子的投影黎曼次梯度法的线性收敛。compare_KSS.m生成了图3,比较了DPCP-KSS、CoP-KSS和PCA-KSS的聚类精度(相同初始化)。run_all_example.m提供了所有方法的一次运行示例,设定了环境尺寸D=4、超平面数K=2、内点数N1=N2=200、体积比M/(M+N)=0.3。
Matlab
11
2024-09-30
DBSCAN算法Matlab实现聚类算法
DBSCAN 算法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挺适合那些形状不规则的数据。在 Matlab 里实现 DBSCAN,可以帮你更轻松地发现不同形态的聚类,尤其在噪声数据时有用。核心思路是通过两个参数:ε(邻域半径)和minPts(最小邻居数)来定义一个点的密度。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点的邻域内有足够的点,那它就是核心点,核心点周围的点就会被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实现这个算法的时候,你得数据,比如从 txt 文件读入数据,设置好ε和minPts这两个参数,选择合适的值才能得到靠谱的聚类效果。之后就是进行邻域搜索了,这一步比较重要,要用到 K-d 树之类的数据结构来加速查找。就是把聚类结果用不同颜色显示出
算法与数据结构
0
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