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详细观测地质构造现象,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地质构造分析及演化研究(2011年)
相关推荐
西北地区煤系中铀矿资源富集特征研究
西北地区煤系中铀矿资源富集特征的研究挺有意思的。通过对几个主要含煤盆地中的铀元素丰度进行统计,研究揭示了铀元素在煤系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和与成煤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铀的分布时代与成煤时代高度一致,而且煤的变质程度和有机质丰度对铀的富集有影响。如果你对煤系地层中的铀矿资源感兴趣,这篇研究值得一看,尤其是它了不同地质环境下铀矿的成矿机制,挺有用的。
统计分析
0
2025-06-24
东亚地区南北气旋活动频数的时空特征分析(2011年)
利用1953至2007年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系统分析了东亚地区南方和北方气旋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南北气旋的活动频数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全球气候年代际跃变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初,北方气旋的活动频数发生了显著变化。月际分布表明,北方气旋在5月份频数最高,而南方气旋则在8月份达到峰值。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呈现出蒙古国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北部两个明显的高频中心;夏季,南方气旋则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和日本南部海面。研究还发现,南北气旋的季节变化与大气环流格局密切相关。
统计分析
20
2024-08-22
民办高校体育研究综述及现状分析(2011年)
近30年来,国内民办高校体育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了详尽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的体育发展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在体育师资建设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设施器材匮乏,课外活动不够活跃,业余训练被忽视。此外,对民办高校的体育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教学与课外活动两方面。
统计分析
18
2024-07-24
黄土高原地区近300年来耕地与人口变化趋势及相关分析2011年
黄土高原地区近 300 年来的耕地与人口变化趋势,能你更好地了解这一区域的发展情况。通过使用 HYDE 版本 3.1 数据库提取的 1700-2005 年数据,结合统计方法,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的相关模型。这些模型揭示了耕地与人口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你会发现,尽管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波动增加,二者的变化速度并不一致。这个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的耕地与人口的相关性差异。如果你对区域发展感兴趣,这篇文章可以为你好的参考。
统计分析
0
2025-07-01
我国白芨研究进展综述(2011年)
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1975~2008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白芨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年发文量、合作度、合作率、期刊分布、研究单位等指标和内容,定量分析出我国白芨研究的主要人物、研究领域、研究单位及现状。明确了各年研究的重点、热点、核心人物和主要机构,对白芨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统计分析
16
2024-07-15
维基百科词条质量研究(2011年)
分析了维基百科的当前状况,特别关注了关于词条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探讨了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基于模型的两种词条质量检测方法,以及它们对群体智能研究的影响和开放性问题。
统计分析
11
2024-07-16
地铁荷载下饱和软黏土累积变形特性2011年GDS三轴试验研究
地铁荷载对饱和软黏土变形特性的研究挺有意思的,尤其是上海地铁 2 号线静安寺站附近的那些软黏土。研究通过 GDS 三轴试验,发现累积塑性应变受动应力幅值影响比较大,同时荷载频率对其影响也挺。实验还考虑了振动次数、荷载频率、动应力幅值等因素,结果还挺靠谱的。对于类似地铁、隧道等建筑的设计,这些发现有大的参考价值。如果你是做土木工程或者隧道建设的,研究这些变形特性可以你更好地理解土壤在动态荷载下的表现,避免不必要的损害。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相关试验方法和统计方法,毕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结果还是蛮实用的。,这只是基础的部分内容,结合不同的荷载和频率,实验可以继续深入。你可以从中提取出对自己项目
统计分析
0
2025-07-01
四川地质灾害数据下载(shp格式)
地理信息系统中,shp点数据格式是一种便捷且正规的购买选项。
统计分析
11
2024-07-25
云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2011年)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耕地动态模型和统计方法,对云南省1997至2005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旱地类型的变化尤为显著,总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除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外,非农建设、生态退耕、自然灾害、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因素也对耕地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土地开发则是增加耕地的重要途径。
统计分析
16
2024-09-20